老家恩施三岔乡王家村离州城30多公里,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,离三岔集镇也只有区区8.5公里,我却长达二十多年没回家。可以借口工作忙、生活琐事多,但更多的是因为父母已搬离老家,同辈的兄弟姊妹外出打工,想想回老家觉得无趣,老家便成为一个既近又远的地方。感谢这次“不忘初心、永跟党走”主题实践活动,让我踏上了归乡的征程,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。
怀着几分憧憬几分忐忑,家乡越来越近。恩施至三岔的道路是按照旅游公路的标准修建的,宽敞顺达,半个小时就到了。集镇比以前拥挤热闹,但也井然有序、干净整洁,欣喜地看到“六城同创”的成效已经延伸到了乡镇。一出集镇,不免失望,小时候觉得很宽敞的石子路因为硬化变得更窄,错车都很困难。随父母离开家乡时年龄尚小,一些地方记忆比较模糊。还好村委会就在路边,看到“欢迎回家”的条幅时倍感温暖,因家乡变化不大的失落之感瞬间消失。村委会组织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紧凑而丰富,学习“两学一做”方案,重温入党誓词,学习党章。回乡的党员们十分认真地听着、学着,这里没有陌生,没有年龄差距,更没有级别高低,因为大家都是一名普通的党员,主题党日活动进行得庄重而神圣,回乡党员还进行了交流,村支书谭代贵同志向大家介绍了村里的发展规划,乡长谭瑛同志也谈了乡里的安排。会后,还组织大家参观了恩施三岔和宣恩万寨的连接桥--石心河大桥。知道“三万”(三岔至万寨)公路已在建设阶段,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,如果家乡的道路不畅,脱贫总是有障碍的。
先后两次回家乡,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乡情。王家村辖四个村民小组,面积20平方公里,650多户,人口2360人,全村以种植、养殖、劳务输出收入为主,贫困户有275户795人;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,主要是务工人员收入,占50%,属贫困村。王家村虽然离集镇和恩施城区不远,但这20多年变化不大,主要原因是水、电、路的问题。常年在村里的青壮年很少,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较多,有的外出打工也挣了点钱,因村组公路狭窄没有硬化,加上缺水,很多人更愿意在镇上或城里买房,老家修新房的不多,影响大家回乡创业的最大瓶颈是交通问题。走访的养羊大户因为腿受伤不能外出打工,于是另辟蹊径,摸索出一套养殖技术,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积累,现在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,对扩大规模寄希望于国家项目款,对贷款没有信心和底气。从目前看,让他带领周围乡亲共同致富的时机也不成熟,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配套的设施,管理能力和手段尚需进一步提升。
堂兄夫妇在深圳打工很多年,侄女也上了大学,留下伯母一个人在家,格外冷清。我父亲是通过当兵改变了农民的身份,现在家乡人都寄希望于子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,所以格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,也舍得投入。可因为常年在外打工,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也只能体现在物质上,心灵的慰藉很难得,对子女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也很盲目,认为只要是能上大学就好。而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,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鼓励选修艺术类,只因为文化分数线低而并非他们有这方面的天赋,这对农村家庭来说,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但家长们为孩子的前途而不遗余力,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村民致富的步伐。村里有几个孩子都是这种情况,家长们为他们考取大学而骄傲,我却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有些担心。我转念一想,在大城市多读读书,总会增长他们的见视和开拓视野,即使将来回乡创业,也会有更多的想法和底气。
家乡最大的变化是吃穿用度已接近城里人,镇上的物资也应有尽有,多数家庭各种电器齐全。邻居家虽然是贫困户(因家属患癌、两个小孩读书致贫),但我去的当天正赶上家中老人过生日,招待很丰盛。小时候的玩伴有的已经当了奶奶,穿着依然时尚,讲起淘宝、微信头头是道,打工的生涯开拓了大家的视野,也让他们不再留恋身边这块土地。我们离开家乡在城市呆久了,却眷恋这片土地的宁静与清新,得知堂兄在集镇买房有点痛心疾首,心中其实藏着满满的小自私,希望他在老家修了新房后节假日我们好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,过过农家乐的日子。是呀,老家离城区这么近,“三万”公路修好后,回来很是方便,相信像我这样喜爱农村清新空气的人很多,开辟点菜园子,种点花和果的,周未开车回来小住两天,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!
家乡的山水孕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,如今,她正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:“三万”公路马上就要完工,村组公路、到户公路硬化指日可待,农网改造即将完成,用水问题乡里已纳入日程……我深信,在不久的将来,我记忆中的那片沃土一定会变得更加富饶、更加美丽。
(建始法院 佘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