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,隐匿着湖北省唯一的白族聚居地——鹤峰县铁炉白族乡。这里,身着传统服饰的白族妇女穿梭于青瓦白墙之间,举手投足间,衣袂翩翩,尽显匠心独运的精妙设计。白族服饰所蕴含 “苍山为骨、洱海为魂” 的美学理念,与家事审判秉持的 “法治为基、温情为脉” 司法理念交相辉映,相得益彰。
铁炉白族乡家事案件调撤率高达82.6%,同期相比提升了11.3个百分点,这是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生动且有力的实践样本。
一、白绢为底:古法新裁,构建解纷范式
白族尚白,以白为美,“白”不仅指一种色彩,更是一种美和善的象征,承载着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铁炉法庭深入挖掘这一独特的文化基因,致力于将 “仁、义、礼、信、孝” 等传统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相融合,把弘扬优良家教家风贯穿于司法审判工作的全过程、各环节。
2022年,鹤峰县人民法院正式出台《家事案件庭前报告制度的规定(试行)》。借此契机,铁炉法庭积极行动起来,聘请了两位在乡里德高望重、且是家庭道德模范的长者担任家事调查员,并且定期、不定期地对他们开展专业知识以及沟通技巧等多方面的培训,以此为家事审判工作注入强大助力。
时光回溯至 2024年冬日,铁炉江口村的王氏因赡养问题与子女闹上了法庭。法庭第一时间联系乡里的家事调查员,家事调查员随即上门走访,儿女们争论不休,不是儿子说自己做的多,就是女儿说自己得的少。
家事调查员见状开口说道:“这过日子就像是做衣服,没块好料子衣服上绣再好看的花也没用,做子女呐,要是没了孝心,赚再多的钱也赚不回个好名声哦!”这句话让王氏的几个子女顿时面露愧色,认识到自己错误,当晚,兄妹几人便签下轮流赡养协议。
二、彩线为纬:多元共治,织密解纷网络
铁炉白族乡的纠纷化解离不开部门协商共治,乡直多个部门如同一根根“彩线”,织密了多元化解纠纷网,穿进了寻常百姓家。
铁炉法庭积极参与全乡“1+4+N”调解机制,成为当地纠纷化解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,协同派出所、司法所、基层调解组织、综治中心等合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,同时辐射带动在全乡11个村中设立的23个矛盾调解小组。各部门及组织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、信息互通,针对矛盾纠纷共同分析研判,针对救济方案共同商讨制定,形成了一套提前介入常态化、风险防范精准化的司法服务新模式。
数据显示,自2024年起,铁炉法庭已向乡直各部门发出风险预警30余条,参与各类研判活动28次,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更是高达90%。
不仅如此,铁炉法庭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,设置了流动“圆桌”调解室,引进“白族小院” 心理咨询室,统筹协调“五老协会”的力量,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参与调解的工作机制,与乡直各单位建立起了高效的诉调对接机制,使参与纠纷化解的队伍不断壮大,源源不断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。
三、云梭为经:数字赋能,延续民族智慧
鉴于铁炉乡多数村民在外务工,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与孩子,许多家庭呈现出夫妻一方外出务工、另一方留守照顾家庭的“两地分居”模式。
为适应这一特殊的留守家庭结构,铁炉法庭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,充分利用其优势,建立起“一站式”诉讼服务平台。大力推行网上跨域立案、人民调解平台云调解、移动微法院云庭审、一站式电子送达等服务举措,成功打造了百姓家门口的“互联网家事法庭”,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。
2025年3月,李某某因远在广东务工,便通过网络平台提起离婚诉讼。法官接到案件后,第一时间与李某某取得联系并进行电话沟通,在交流中敏锐地察觉到该案仍有调解和好的可能性。
于是,法官迅速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召集双方进行线上协商。在调解过程中,法官耐心地引导双方剖析婚姻关系出现裂痕的根源所在,并通过反复劝说、疏导,帮助二人解开心结,最终重归于好。2024年铁炉法庭线上审理家事案件占比高达63.4%,平均审理周期更是缩短至 40 天。
“苍山为骨、洱海为魂” 的白族美学理念,与家事审判秉持的“法治为基、温情为脉” 司法理念相互交融、相互成就,共同书写着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民族注脚。正如铁炉法庭庭长所言:“我们所追求的,绝非仅仅是案结事了,而是要以法为笔、以情为墨,绣出一幅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的法治图景,在法治的轨道上,让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”